第483章 第483节、人生三恨(1/2)

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,7tp.net,若被浏/览/器/转/码,可退出转/码继续阅读,感谢支持.

小小的店面里, 只有一对老夫妻守着摊子, 见他们进来,热情的招呼着。并没有菜单,当地话也听不太懂, 好在墙上贴了招贴, 统共只卖一样东西, 尼姑面。

所谓尼姑面,就是以黄豆芽、草菇、香菇脚、冬笋等熬制成色黄清亮、香气喷鼻的上汤, 然后选上好的精□□, 用手工制成粗细均匀, 光滑柔腻的面条。

煮面时,先用清汤把面烫至七成熟,然后捞到熬好的汤里煮熟。面条盛进碗里,在上面盖上草菇等素食鲜料的浇头,滴上香油,撒上花生碎、胡椒粉。然后把面撩出到碗里,方才端出待客。

尼姑面的面条既薄且细,全用手工做成,自然现做现烧, 趁新鲜吃才好。辛冉尝了尝, 但觉面条精细,吃起来清淡可口,味道鲜美,润滑细腻。浇头香菇、木耳、面筋、腐竹、素火腿、油炸花生米、新鲜蔬菜, 还有点点香葱浮在面上,让人边吃边赞,约略可以感到,当地饮食文化之美。

沈苏想不到那些词,等面上了桌,只顾了赞不绝口,一筷子一筷子的吃起来……

其实尼姑面的精华,一是在特制的面条,二是在于特殊的汤汁,三是在特别的浇头。汤汁端上来汤色金黄,一清见底,浇头由黄豆芽、草菇、香菇、冬笋等精心熬制而成。青瓷小碗浇上香油,撒上胡椒粉,更是倍感喷香诱人食欲。

见他们是外地人,又过了饭点,没什么客人了,上了年纪的店主就跟辛冉他们说起了这面的来历。

传说里的尼姑面,有一段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因缘。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捕,一路讨饭逃到庵里,饿得昏倒在尼姑庵大门口。

庵里的老尼姑把他救起来,煮了一碗素面让他充饥。饥肠辘辘,朱元璋捧面吃得直叫“好吃”,吃完又向老尼讨第二碗。

谁料朱元璋刚吃完第二碗,还来不及抹嘴,就有元兵追了上来。亏得庵中老尼机灵仁慈,机警引开元兵追到别处,才使朱元璋得脱大厄。

后来朱元璋登基做皇帝,依旧不忘落魄时的那碗尼姑面,于是急忙派人南下寻找老尼,可惜老尼已经逝去一个多月了。朱元璋闻此噩耗不胜唏嘘,遂亲笔挥毫,写下了“尼姑面”三字,着人给庵里送去。由于有了皇帝亲笔题赐的的面名,从此尼姑面的名气,就不胫而走,并且流传久远,直到如今。

辛冉边听边吃,如今尼姑面已经从清净尼庵,搬到了滚滚红尘里。吃的环境,自然无复当年庵树摇曳,幽致寂静地超然尘外了。然而,从庵堂搬到这风景秀丽的野外小店里,总比去装修华丽的饭店酒楼里,坐在高背椅子上吃,要强些。当然,无论如何,尼姑面还是很值得一吃的。

沈苏吃着,自然不忘了老章程,“辛冉,你问问人家怎么做的,回去做给我吃!”

“呵呵……”

辛冉无语望天,沈苏历年说的,这都能攒成一本菜谱了。得亏一直没带沈苏去吃那家店,得亏他有这么家店!

早上桂林米粉,中午尼姑面,虽说都是当地特色,但也难免有凑合之感。在辛冉,所谓旅游,自然重在山水之间。而沈苏,就未必了,走一路,吃一道,才是正经事。

于是,晚上辛冉就带着沈苏找了条江面上的大船,点了荔浦扣肉、桂林田螺、拔丝芋头、素爆炒虾、啤酒漓江鱼等当地特色之中的特色菜,外加一味桂林松糕做主食。

虽是盛夏,桂林的温度也不算高,何况晚间江面上,夜凉风大。辛冉就让人温了一壶当地特产的三花酒,店家拿了算是本地的,广西永福的酱色窑盛了端上来。

此情此景,辛冉虽然酒量不佳,也想喝一点,得亏是一点点大的小酒盅子。他一口喝干了杯里的白酒,脱口而出道:“留君夜饮对萧湘,从此归舟客梦长。岭上梅花侵雪暗,归时还拂桂花香。”

他才念完,沈苏就嘟了嘴说:“人都说八月桂花香,还是农历,现在哪里有什么桂花香?!”

“怎么没有,这不是?”辛冉一笑,指了指桌上的桂林松糕。米黄色的松糕上撒了一层当地特产的桂花,金黄色,凑近些,似乎还能闻到暗香浮动。

“切!”沈苏哼一声,不说话了。

辛冉又喝了口酒,一抬头,才看见沈苏双手并在一起,按在桌沿上看着他,目光若有所思,然而却是一副很乖的样子。他随口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沈苏摇摇头,那目光里,似乎就凝进了桂花蜜,“你遗不遗憾?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